金井鎮雙江的滾燈車和鑼鼓亭子表演形式歷史悠久,都是起源于明朝永樂年間,起初是為廟會等祭祀活動在游行和行香時進行的表演,隨著時代的變遷,逐步衍變為廟會、拜會、喜慶等活動。如迎新結婚、集會游樂、春節龍獅大拜年以及地方大型節日慶典等。
湖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滾燈車是雙江民間供玩耍和欣賞的器具,也是當地的一種生活習俗舞蹈。它的制作工藝獨特而復雜,表演形式為音樂伴奏,曲牌多樣。悠久的歷史和多元的文化特征使它在音樂學、民俗學、體育學等方面具有較高的學術研究價值。
滾燈車分為八方內燈、八方外架、滾燈把、中心柱、燈座、木輪等部分。內燈由六個八方形竹篾架圍成,并用彩紙糊上,描上花鳥蟲魚,古色古香。內燈罩下方留有一孔,供人伸手進去將點燃的紅燭插在燈座上。滾燈車外表為方,滾起來卻是圓,寓意“紅紅火火,團團圓圓”的喜氣。
鑼鼓亭子的表演形式以長沙縣民間傳統樂器合奏為主。表演時,兩人抬著一個裝飾得十分喜慶、形似轎子的亭子,左右搖擺著行進,人亭合一,好不熱鬧。鑼鼓亭子的制作工藝獨特、復雜,包含了木工、紙扎、民間彩繪。可以說,一個亭子就是一件民間藝術品。
鑼鼓亭子行進時采用秧歌舞步和十字舞步,節奏明快。鑼鼓亭子要求服裝統一,過去表演一般都戴白蒲帽,穿白長褂、白褲、布草鞋。如今,愛美的人們打破了程式,換上了色彩鮮艷的服飾。在江蘇阜寧、浙江臨海等地,也有類似的樂隊與亭子相結合的行進表演形式,但表演風格以及使用樂器都有不同。
雙江鑼鼓亭子目前僅留下傳人羅忠華和羅炳南。在雙江滾燈車傳人吳樂華的挖掘、整理下,當地重新制作了一臺鑼鼓亭子,并組織培訓了一支由9人組成的鑼鼓亭子文藝活動隊。2007年,雙江鑼鼓亭子成為長沙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